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目录
    2024,14(1), DOI:
    摘要:
    淋巴瘤研究新进展
    摘要:
    套细胞淋巴瘤(MCL)是一种罕见的B细胞恶性肿瘤,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3%~10%,常见于男性,中位发病年龄67岁,具有不可治愈、易复发和耐药等特点,复发后患者预后常较差,治疗选择有限。近年来,随着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B细胞淋巴瘤因子2抑制剂(BCL-2i)等为代表的靶向药物的应用,以及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及异基因干细胞移植(allo-SCT)等疗法的进展,复发难治性(R/R)MCL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本文拟对目前R/R MCL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2024,14(1):9-15,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1.02
    摘要:
    CD19 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应答率和持久的缓解。CAR-T细胞治疗在国内外迅速获批用于治疗二线以上复发/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随后其套细胞淋巴瘤和滤泡性淋巴瘤的适应证也相继获批。CAR-T细胞治疗改变了B细胞淋巴瘤治疗的格局。随着CAR-T细胞在真实世界的广泛应用和早期治疗病例随访时间的延长,有部分患者可通过CAR-T细胞治疗获得临床治愈,这进一步肯定了CAR-T细胞在治疗高危淋巴瘤中的作用和地位。然而,CAR-T细胞治疗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患者的选择和治疗的时机、与现有治疗方式的优劣对比;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如通过桥接治疗以及联合治疗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确认对霍奇金淋巴瘤、T细胞淋巴瘤等疾病的治疗作用等。本文将概述CAR-T细胞治疗淋巴瘤的相关进展,并浅要讨论CAR-T细胞治疗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法。
    2024,14(1):16-21,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1.03
    摘要:
    近年来,得益于新型药物的快速发展,外周T细胞淋巴瘤和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作为中国发病率相对较高的淋巴瘤亚型,相关研究进展备受该领域学者的关注。本文主要对2023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欧洲血液学协会(EHA)年会报道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和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及其对临床实践的重要意义进行综述。
    2024,14(1):22-29,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1.04
    摘要: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属于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目前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蒽环类+长春碱类+糖皮质激素(R-CHOP方案)已成为治疗DLBCL的一线治疗方案,但部分患者存在复发或疾病进展情况,针对这类患者的治疗仍是目前临床研究关注的重点。目前针对复发/难治DLBCL患者的治疗主要有抗体药物偶联物、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细胞免疫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有望为患者的疾病预后带来显著改善。
    2024,14(1):30-35,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1.05
    摘要:
    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奥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及大剂量甲氨蝶呤(RMO方案)治疗新诊断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21年1月—2023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初治PCNSL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RMO方案治疗:奥布替尼片150 mg口服,1次/d,d1~21;利妥昔单抗375 mg·m-2静脉滴注,d1;甲氨蝶呤注射液3.5 g·m-2静脉滴注3 h,d2;21 d为1个治疗周期。所有患者均治疗6个周期,每2个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估,6个周期治疗结束后行PET-CT及脑核磁评估疗效。治疗结束后,符合移植条件者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有条件者进行奥布替尼维持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共纳入12例患者,中位年龄58(45~74)岁,病理类型均为CD20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4个周期后疗效评估为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7例、疾病进展(PD)1例,CR率为33.3%,客观缓解率(ORR)为91.7%。治疗6个周期后疗效评估为CR 8例、PR 2例、PD 2例,CR率为66.6%,ORR为83.3%。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未达到,中位总生存期(mOS)未达到,6个月PFS率为83.3%,6个月OS率为100%,12个月PFS率为64.8%,12个月OS率为80.8%。有8例患者接受基因突变检测,其中MCD型7例、A53型1例。7例MCD型患者接受治疗后ORR为100%,CRR为85.7%。主要不良反应为疲劳(25.0%),仅有1例不良反应≥3级,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为白细胞减少(16.7%),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房颤及肾功能衰竭。结论 RMO方案对于初治PCNSL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2024,14(1):36-39,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1.06
    摘要:
    Burkitt淋巴瘤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B-NHL),其特征为IGH/MYC基因易位及MYC蛋白高表达。多线化疗后进展且在使用小分子核输出蛋白1(XPO1)抑制剂塞利尼索后仍无效的TP53突变Burkitt淋巴瘤是目前的治疗难点,可选择的治疗方案十分有限,目前仍无有效治疗手段,且预后极差。本文报道伴TP53突变Burkitt淋巴瘤多线化疗后进展且塞利尼索治疗无效的患者2例。患者均接受奥妥珠单抗(G)联合二线方案治疗(1例G-DA-EPOCH方案、1例Ibru+GB方案),目前疗效评估均达到完全缓解(CR),主要不良反应为输液相关反应,经对症支持治疗后明显缓解。以奥妥珠单抗为代表的新药治疗可为目前多线化疗后进展且塞利尼索无效的TP53突变Burkitt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2024,14(1):40-44,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1.07
    摘要:
    目的 探讨伊布替尼致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特征和处置措施。方法 以1例伊布替尼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引起急性肾损伤不良反应为切入点,检索FAERS数据库和查阅文献,分析其临床特征和处置措施。结果 数据显示,伊布替尼引起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很低,表现为血清肌酐水平升高,可合并蛋白尿、血尿,肾活检显示为急性间质性肾炎或急性肾小管坏死。及时停药、经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治疗后,部分患者血清肌酐水平可有所恢复。结论 临床医生应权衡利弊,密切监测患者血肌酐,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综述
    2024,14(1):45-52,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1.08
    摘要:
    腔面型乳腺癌(HR+/HER2-BRCA)是乳腺癌中最普遍的类型,内分泌治疗是延长患者总生存期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内分泌治疗耐药和远处复发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如何减少、延缓甚至逆转内分泌治疗耐药现象的发生,是目前研究的焦点。得益于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乳腺癌耐药相关分子及基因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初步揭示了内分泌治疗耐药的途径,如雌激素受体α基因突变、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抑制剂耐药途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耐药途径等,这些研究为推动精准治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拟总结归纳HR+/HER2- BRCA内分泌药物治疗的作用机制、耐药机制及其临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基础研究
    2024,14(1):53-58,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1.09
    摘要:
    目的 探讨新型双胍衍生物1-正戊基-5-(4-三氟甲氧基苯基)双胍(5C)、奥希替尼单用及联用对膀胱癌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MTT实验、细胞克隆实验检测5C、奥希替尼单用及联用对膀胱癌细胞增殖、集落形成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5C联合奥希替尼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其下游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 5C、奥希替尼单用均可显著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和集落形成,且二者联用能更好地抑制膀胱癌细胞的增殖与集落形成能力。机制研究表明,5C与奥希替尼联用能显著抑制EGFR及其下游信号通路Akt/Erk的磷酸化。结论 5C联合奥希替尼可通过下调EGFR及其下游信号通路抑制膀胱癌细胞生长。
    2024,14(1):59-64,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1.10
    摘要:
    目的 前期研究显示肝喜片处方中陈皮、茵陈、沉香等6种含挥发性成分中药饮片提取的芳香水中解析出8种挥发性成分,其中柠檬烯、γ-萜品烯、冰片、β-蒎烯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肝喜片全方中挥发性成分,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医院制剂肝喜片处方中的挥发性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肝喜片中非全方芳香水及全方芳香水,并结合GC-MS技术对其成分进行检测及解析。结果 肝喜片全方中药饮片提取的芳香水中共检测出28种挥发性成分,含量较高的成分为右旋樟脑(48.45%)、苯甲醛(12.46%)、芳香酮(8.69%),合计69.6%,但均无明显药理作用;其他少量成分有药理作用,但含量很低。结论 肝喜片工艺优化提取挥发性成分时不宜用全方,应优选陈皮、茵陈、沉香等6种含挥发性成分中药饮片提取芳香水。
    临床研究
    2024,14(1):65-71,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1.11
    摘要:
    目的 探讨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在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多线治疗耐药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本院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行HAIC治疗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24例,其中既往经过二线治疗的患者14例,经过三线及以上治疗的患者10例,HAIC治疗每3~4周1次,追踪观察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和不良反应(AE),并将影响预后的临床特征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24例患者共行56次HAIC治疗,其中2例行1次治疗,14例行2次治疗,6例行3次治疗,2例行4次治疗,ORR为16.7%(4/24),DCR为62.5%(15/24),3~4级AE发生率41.7%(10/24),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3.4个月,中位生存期(mOS)13.6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数目、肿瘤最大直径、肝外转移及ECOG评分与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数目、肿瘤最大直径、ECOG评分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HAIC在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多线治疗耐药后有一定的疗效,不良反应可接受。对于仅有肝内转移,且肿瘤数目较多、肿瘤直径较大、体力状况好的患者能从HAIC中获益;对于存在肝外转移的患者,还需要联合全身静脉化疗。
    2024,14(1):72-79,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1.12
    摘要:
    目的 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在临床应用中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发生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2年6月接受PD-1和PD-L1治疗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646例,观察并记录治疗期间irAEs的发生情况,包括发生率、发生时间、分级等。结果 646例患者中,259例患者共发生370次irAEs,发生率为40.1%。1、2级不良反应266次(71.9%),3级以上不良反应104次(28.1%)。irAEs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系统,其中以皮肤毒性(15.6%)最常见。61例(23.6%)患者发生多系统irAEs。年龄≤65岁,联合用药,使用卡瑞利珠单抗、信迪利单抗、帕博利珠单抗的患者更易发生多系统irAEs。血液系统毒性、肝脏毒性、心血管毒性发生在早期,平均发生时间为治疗3个疗程内。年龄>65岁、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行ICIs治疗可获得同等临床效益,具有良好的安全性。irAEs发生情况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症、用药方案、肿瘤类型、ICIs种类、免疫药物类型无关(P>0.05),与用药疗程有关(P<0.05)。结论 ICIs临床应用广泛,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有一定的安全性,但不良反应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系统,应做好各类irAEs的早期识别、诊断及治疗。
    2024,14(1):80-86,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1.13
    摘要:
    目的 探讨盐酸吗啡片动态滴定方法在肿瘤晚期患儿中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10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年龄为8~14岁的38例肿瘤晚期疼痛患儿,将其随机分为传统治疗组(传统组,n=19)和动态滴定治疗组(动态滴定组,n=19)。(1)进行组内治疗前后疼痛数字等级(NRS)评分、生活质量(QOL)评分、卡氏体能状况(KPS)评分比较;(2)进行组间治疗前、治疗后的NRS评分、QOL评分、KPS评分比较;(3)进行组间治疗后副作用比较。结果 动态滴定组负滴定人数(率)较传统组多(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正滴定人数(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治疗前后NRS评分、QOL评分、KP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与动态滴定组间治疗前、治疗后NRS评分、QOL评分、K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动态滴定组胃肠道副作用发生率较传统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其余副作用发生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吗啡片动态滴定方法可行,和传统治疗一样能减轻肿瘤晚期患儿疼痛程度,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增强患儿活动能力。动态滴定方法可根据患儿疼痛程度增加或减少镇痛药物剂量,且剂量减少不会导致后续镇痛治疗药物量异常增加。动态滴定方法可减少患儿镇痛治疗的胃肠道副作用,为镇痛治疗中镇痛药物减量提供了临床参考依据。
    2024,14(1):87-92,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1.14
    摘要:
    目的 探讨肺瘤消积方联合吉非替尼治疗痰瘀互结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肿瘤标志物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痰瘀互结型晚期NSCLC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n=50)。对照组患者口服吉非替尼片,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肺瘤消积方,以21 d为1个治疗周期,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期。对比分析两组血清肿瘤标志物和炎性因子水平、生活质量评分、无进展生存期(PFS)、中医症状分级、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两组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白细胞介素-1(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PFS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医症状分级均显著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68.00%、84.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2.00%、62.00%)(P<0.05);治疗组皮肤反应、腹泻总发生率(22.00%、50.0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2.00%、74.00%)(P<0.05)。结论 肺瘤消积方联合吉非替尼治疗痰瘀互结型晚期NSCLC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CYFRA21-1、CA19-9、CEA、IL-1、IL-6、TNF-α水平,改善患者病情,且安全性较高。
    循证医学
    2024,14(1):93-99,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1.15
    摘要: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估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治疗早期三阴性乳腺癌(ETNBC)的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数据库、Embase、clinicaltrials.gov、中国知网、万方和CBM,收集传统化疗联合帕博利珠单抗(试验组)对比传统化疗联合安慰剂(对照组)或紫杉醇联合帕博利珠单抗(试验组)对比紫杉醇联合安慰剂(对照组)的临床试验,检索时间为从建库至2023年4月1日。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敏感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3篇文献,合计1 509例患者,试验中结局指标(即3~5级不良事件)主要为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疲乏和皮肤反应。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3~5级腹泻(RR=1.83, 95% CI: 0.81~4.12, P=0.15)、中性粒细胞减少症(RR=1.03, 95% CI: 0.88~1.20, P=0.73)、贫血(RR=1.20, 95% CI: 0.92~1.55, P=0.18)、皮肤反应(RR=3.14, 95% CI: 0.28~35.41, P=0.35)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疲乏发生率为3.4%,对照组疲乏发生率为1.3%,两组3~5级疲乏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2.21, 95% CI: 1.03~4.76, P=0.04)。结论 在常见不良事件方面,使用帕博利珠单抗可能会增加患者发生疲乏的概率,但并不会增加不良事件总体发生率及其他常见不良事件的风险,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在ETNBC患者中耐受性良好。
    药学服务
    2024,14(1):100-103,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1.16
    摘要:
    目的 探讨胰腺癌患者维持血液透析期间抗肿瘤治疗的可行性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 临床药师对1例胰腺癌患者维持血液透析期间化疗病例进行病情分析,并查阅文献,根据患者肾功能状态,协助医生制定合理的抗肿瘤方案。结果 患者在接受吉西他滨或替吉奥单药个体化治疗后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化疗结束后不适症状较前明显改善,肿瘤标志物较前下降。结论 临床药师应积极参与胰腺癌患者维持血液透析期间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及实施,保障患者安全用药,为后续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2024,14(1):104-107,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1.17
    摘要:
    目的 建立针对2种注射用多西他赛胶束的无菌检查方法。方法 参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通则1105无菌检查法,取注射用多西他赛胶束15瓶,用500 mL 0.9%氯化钠溶液溶解,作为供试液,平均分配至3个滤筒过滤。同法制备6个滤筒。每个滤筒用pH 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冲洗3次,每次100 mL,然后加入相应培养基,并分别接种<100 CFU/m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生孢梭菌和黑曲霉,于适宜温度下观察培养。以等量无菌氯化钠溶液替代注射用多西他赛胶束供试液后采用相同的后续操作,作为对照组。采用薄膜过滤法,用pH 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冲洗滤膜,每个滤筒冲洗3次,每次100 mL,检测各菌株生长情况。结果 6种验证菌株均在48 h内生长良好,样品的抑菌活性被完全消除。结论 注射用多西他赛胶束可用上述方法进行无菌检查。
    肿栏目名称:瘤护理
    2024,14(1):108-115,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1.18
    摘要:
    目的 探讨以跨理论模型为基础的健康教育策略对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长沙市某三甲医院乳腺外科乳腺癌术后拟实施内分泌辅助治疗的15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方便抽样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77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健康教育,干预组患者实施以跨理论模型为基础的干预方案,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不同行为阶段人数占比,分别评价两组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和干预后6个月的服药依从性和合理用药自我效能。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患者各行为阶段人数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和合理用药自我效能组间主效应、时间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以跨理论模型为基础的健康教育策略可帮助乳腺癌患者建立良好的服药行为,从而提高其辅助内分泌治疗依从性,是一种具有一定效果的健康教育方法。
    肿瘤护理
    2024,14(1):116-120,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1.19
    摘要:
    目的 研究等差递增肠内营养对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营养状况及喂养耐受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肝门部胆管癌术后患者,入组时间为2018年2月—2020年3月,所有患者分组方式为随机抽签法。其中40例为参照组,予以间歇推注法开展肠内营养支持;40例为观察组,肠内营养支持方式为等差递增输注法。参照组及观察组平均营养支持干预时间为10 d。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0 d检测两组患者营养状态指标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白蛋白水平;对两组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营养(EEN)喂养耐受性问卷调查表进行评价;检测患者术前1 d、术后10 d免疫功能指标CD4+、CD8+水平,计算CD4+/CD8+比值;术后观察参照组及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1 d,参照组及观察组营养状态指标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白蛋白水平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0 d,观察组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与参照组在EEN总耐受率方面对比,前者更高(P<0.05)。术前1 d,观察组与参照组免疫状态指标CD4+、CD8+、CD4+/CD8+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0 d,观察组CD8+水平相比参照组明显更低,而CD4+/CD8+相比参照组明显更高(P<0.05)。观察组与参照组腹腔感染发生率对比,前者更低(P<0.05)。结论 给予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等差递增肠内营养输注,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EEN喂养耐受性,增强免疫功能,降低腹腔感染的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病例报道
    2024,14(1):121-125,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1.20
    摘要: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已被批准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本文报道1例42岁ⅢA期EGFR突变NSCLC男性患者,使用奥希替尼治疗4.5个月后切除肿瘤,术后继续奥希替尼辅助治疗,复查未见复发或转移,提示奥希替尼作为可切除Ⅲ期NSCLC的新辅助治疗可能有效。
    2024,14(1):126-132,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1.21
    摘要:
    目的 报告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所致严重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及肝损伤后再挑战的安全性。方法 对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641例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641例患者中共有10例患者(1.56%)出现严重肝损伤,中位发生时间为53 (1~265) d,中位转归时间为25 (3~56) d。肝损伤类型主要表现为肝细胞损伤型,部分表现为混合型。10例患者均出现转归,其中5例接受了再挑战。3例患者经历了肝毒性复发,其中2例因严重肝毒性复发而永久性停药,2例患者的肝损伤类型与上次不同。结论 PD-1抑制剂引起的严重肝损伤预后较好,但最终可能导致大多数患者永久性停用PD-1抑制剂。半数患者接受了PD-1抑制剂再挑战,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经历了严重的肝毒性复发。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优先出版日期:  2023-05-18 , DOI:
    摘要:
    随着治疗的进步,晚期乳腺癌患者生存时间得到了明显延长,但患者发生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概率也随之升高。尽管手术和放疗等局部治疗手段仍是脑转移治疗的主要手段,但是药物治疗脑转移已经成为近年来研究关注的重点。特别是抗HER2药物,如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已经在HER2阳性脑转移乳腺癌药物治疗中显示了较好疗效。此外,一些研究也显示作用于其他靶点的药物,如抗血管生成药物、PARP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对脑转移也有一定疗效。

    药学科普更多+

      期刊信息


      • 刊      物: 肿瘤药学
      • 主管单位: 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 湖南省肿瘤医院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 编辑出版: 《肿瘤药学》编辑部
      • 地      址
      • 联系电话: (0731)89762609
      • Email:  zgzlyx2011@163.com
      • CN:     43-1507/R
      • ISSN:  2095-1264
      • 邮发代号:  42-391
      • 创刊日期:  2011年
      • 刊期:  双月刊

      排行榜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我要投稿 杂志简介 杂志简介 二维码
      TOP
      ×
      《肿瘤药学》
      《肿瘤药学》编辑部打假维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