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目录
    2024,14(5), DOI:
    摘要:
    综述
    2024,14(5):521-528,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5.01
    摘要:
    食管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过去,化疗是晚期食管鳞癌药物治疗的基石;如今,免疫治疗的加入彻底改写了晚期食管癌,尤其是食管鳞癌(对免疫治疗较腺癌敏感)的治疗格局。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使多种消化道肿瘤如胃癌、直肠癌、肝癌等患者能够获得持续缓解和生存获益。随着免疫治疗模式的不断演进,免疫治疗已经成为晚期食管癌一线治疗的重要策略之一。多项研究证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癌,无论PD-1/PD-L1是否表达,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均明显获益。本文对PD-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在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食管癌一线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依据。
    2024,14(5):529-535,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5.02
    摘要:
    头颈鳞状细胞癌(HNSCC)主要由口腔、咽部和喉部的黏膜上皮发展而来,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HNSCC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三种方法。其中,化学药物治疗进展迅速,且组合多样化,多种细胞毒性化疗药物已被用于治疗HNSCC。顺铂是治疗HNSCC常用的化疗药物之一,许多患者在接受顺铂治疗的过程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耐药,使肿瘤细胞更具侵袭性、复发性和适应性,导致治疗效果下降。目前,HNSCC顺铂耐药机制依然不明,研究提示肿瘤干细胞与这一过程密切相关。因此,迫切需要更深入地了解HNSCC顺铂耐药的分子机制并开发新的治疗靶点,以提高治疗有效性。本文针对肿瘤干细胞在HNSCC顺铂耐药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4,14(5):536-542,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5.03
    摘要:
    血管生成是血管内皮细胞在原有毛细血管的基础上通过增殖、迁移及结构修饰形成新的毛细血管的生物学过程,该过程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肿瘤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研究发现,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可通过不同的机制参与肿瘤血管生成的调控:绝大多数lncRNAs可通过竞争性内源RNA机制参与血管生成的调节。此外,lncRNAs也可通过AKT等信号通路参与血管生成,或者在转录水平及转录后水平直接影响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为代表的促血管生长因子的表达而调控血管生成。笔者简要综述了lncRNAs调控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以lncRNAs为靶标抑制血管生成可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2024,14(5):543-547,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5.04
    摘要:
    姜黄素是一种天然酚类化合物,具有抗炎和抗肿瘤等作用,目前在喉癌、肝癌和牙周炎等多种疾病的研究中已取得较为可观的成果。近年来,应用冻干等方法制备得到的纳米级姜黄素制品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综合了目前国内外应用姜黄素及其纳米制品对口腔癌的治疗研究进展,证实姜黄素具有促进口腔癌细胞凋亡和自噬等作用;同时,总结目前姜黄素及其纳米制品联合放疗、化疗、光动力、声动力和其他天然药物等多种方法对口腔癌的治疗研究及姜黄素对口腔癌的预防作用,进一步肯定姜黄素作为抗癌药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希冀为未来口腔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思路。
    基础研究
    2024,14(5):548-553,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5.05
    摘要:
    目的 提供一种穿心莲内酯(AG)改构化合物J6的制备方法,并验证其抗肿瘤作用。方法 将AG与丙酸酐以≤72 mg∶5 mL的比例混合,在120~180 ℃条件下反应,将AG第3、14和19位的羟基修饰成丙酰基,得到AG改构化合物J6,通过13C NMR、1H NMR得到结构表征;通过CCK8实验检测J6对胃癌MKN45细胞、肾癌786O细胞、黑色素瘤A375细胞增殖的影响,并与AG对细胞增殖的作用进行对比。结果 CCK8结果显示,AG改构化合物J6能以时间及浓度依赖性抑制胃癌、肾癌、黑色素瘤细胞增殖,与AG相比,其抑制肿瘤的作用更显著。结论 本研究合成了一种AG改构化合物J6,可在更低的剂量范围内对胃癌MKN45细胞、肾癌786O细胞、黑色素瘤A375细胞发挥更高效的生长抑制作用,为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2024,14(5):554-559,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5.06
    摘要:
    目的 探究EPB41L3基因甲基化与宫颈癌进展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临床慢性宫颈炎、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患者的宫颈组织,用基因甲基化特异性PCR扩增(MSP)试剂盒检测样本中EPB41L3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另外选取宫颈癌HeLa细胞和SiHa细胞,以人正常宫颈上皮细胞HUCEC作为对照,PCR检测细胞中EPB41L3基因甲基化水平,RT-PCR和免疫印迹检测EPB41L3基因表达水平;根据是否使用去甲基化药物5-氮杂-2'-脱氧胞苷(5AZA)将细胞分为4组:HeLa+Control组、HeLa+5AZA组、SiHa+Control组、SiHa+5AZA组。采用CCK8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率,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 慢性宫颈炎、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组织中EPB41L3甲基化百分比分别为6.67% 、73.33%、93.33%。在HeLa细胞和SiHa细胞中均检测到EPB41L3甲基化。EPB41L3基因在HeLa细胞和SiHa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0 1, P=0.002 5)。HeLa+5AZA组细胞增殖率显著低于HeLa+Control组(P=0.003 5),SiHa+5AZA组细胞增殖率显著低于SiHa+Control组(P=0.006 0)。HeLa+5AZA组细胞迁移率显著低于HeLa+Control组(P=0.000 9),SiHa+5AZA组细胞迁移率显著低于SiHa+Control组(P=0.001 9)。HeLa+5AZA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HeLa+Control组(P=0.002 4),SiHa+5AZA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SiHa+Control组(P=0.002 4)。结论 EPB41L3基因甲基化后可能失去对宫颈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其表达水平与宫颈癌进展可能呈正相关。
    2024,14(5):560-568,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5.07
    摘要:
    目的 基于生物信息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分析益气调腑汤治疗大肠癌(CRC)的物质基础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TCMSP、BATMAN-TCM数据库筛选益气调腑汤的活性成分及药物潜在靶点,应用GeneCards、PharmGKB、TTD、DrugBank平台检索CRC的疾病靶点,采用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网络图,运行STRING平台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运用R语言数据包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预测其作用机制,最后运用AutoDock Vina和PyMol软件对益气调腑汤的关键活性成分与PPI中的核心蛋白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共筛选益气调腑汤有效成分226种,涉及靶标735个。“药物-成分-靶点”图中筛选出关键活性化合物281个,其PPI网络主要涉及STAT3、SRC、JUN、ESR1、TP53、MAPK3、MAPK1、RELA、FOS、MYC等核心蛋白,GO及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益气调腑汤干预CRC主要涉及异种生物刺激反应、营养水平反应、氧化应激反应、脂多糖反应等多种生物学途径及IL-17、TNF、HIF-1、P53等相关信号通路。分子对接验证提示,槲皮素与核心靶蛋白MAPK3结合情况最佳,MAPK3是益气调腑汤关键化学成分结合活性最高的靶蛋白。结论 益气调腑汤中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柚皮素、川芷素、金合欢素、甘草査尔酮A、异鼠李素、3-甲氧基光甘草定等多种关键有效成分可作用于STAT3、SRC、JUN、ESR1、TP53、MAPK3、MAPK1、RELA、FOS、MYC等多种核心靶蛋白,发挥干预CRC的药理作用。
    临床研究
    2024,14(5):569-575,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5.08
    摘要:
    目的 分析真实世界中诱导化疗联合以调强放疗为基础的放疗/同期放化疗对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湖南省肿瘤医院接受诱导化疗联合根治性放疗/同期放化疗的821例初治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根治剂量的放疗/同期放化疗,诱导化疗方案包括TP、TPF、GP或PF方案,比较不同方案的疗效和毒性反应。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61.3(IQR 57.3~64.8)个月。PSM配对后,TP组、TPF组和PF组5 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85.8%、79.6%和81.6%(P=0.222),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LRRFS)率分别为93.1%、89.6%和91.9%(P=0.515),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率分别为86.0%、79.6%和85.6%(P=0.314),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76.5%、71.4%和74.1%(P=0.373)。诱导化疗期间,TPF组和GP组血液学毒性发生率显著高于TP组和PF组。结论 对于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不同诱导化疗方案的疗效相似,以TPF和GP为代表的高强度诱导化疗方案并未带来整体生存获益。
    2024,14(5):576-583,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5.09
    摘要:
    目的 以单药培美曲塞或培美曲塞联合铂类药物治疗肺腺癌为基础,评价甲钴胺预处理组和维生素B12预处理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为临床上培美曲塞预处理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使用培美曲塞联合或不联合铂类药物治疗的86例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处理药物的不同分为维生素B12组(17例)和甲钴胺组(69例)。维生素B12在培美曲塞给药前7天肌肉注射1 000 μg/次,以后每3个周期肌注1次。甲钴胺在培美曲塞给药当天肌肉注射或静脉推注1 000 μg/次或500 μg/次。治疗2个周期后,评价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线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维生素B12组患者2周期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2.4%,未发生3~4级不良反应;甲钴胺组2周期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和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2.8%和14.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钴胺组不同剂量(1 000 μg vs. 500 μg)及不同给药方式(肌肉注射vs.静脉推注)的患者2周期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B12组疾病控制率(DCR)为94.1%,甲钴胺组DCR为8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维生素B12缺乏时,可以用甲钴胺替代,对培美曲塞进行预处理,推荐每周期培美曲塞给药当天给予甲钴胺肌肉注射500 μg/次。
    2024,14(5):584-588,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5.10
    摘要:
    目的 探讨腹泻灸联合厚朴三物汤加味方对乳腺癌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 收集2022年1月到2023年1月我院肿瘤科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住院患者12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62)与观察组(n=62)。对照组患者给予盐酸托烷司琼静脉滴注,每次5 mg,每天1次,共3天;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使用腹泻灸和厚朴三物汤加味方,每天1次,共7天。比较两组患者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的控制效果,生活质量(QOL)评分,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及血清5-羟色胺(5-HT)水平,并进行安全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急性及延迟性恶心、呕吐的控制有效率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延迟性及急性食欲减退的控制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KPS、QOL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化疗后第7 d,两组患者血清5-HT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但观察组升高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腹泻灸联合厚朴三物汤加味方对乳腺癌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疗效较好,有助于缓解恶心、呕吐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血清5-HT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4,14(5):589-594,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5.11
    摘要: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CRC)患者鸟苷酸结合蛋白1/2(GBP1/2)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86例CRC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进行研究。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GBP1、GBP2 mRNA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GBP1、GBP2蛋白表达情况;分析CRC组织中GBP1、GBP2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Kaplan-Meier、Log-rank检验分析CRC组织中GBP1、GBP2表达水平与预后的关系;对CRC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 CRC患者癌组织中GBP1、GBP2 mRNA表达水平及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5);低分化CRC患者癌组织中GBP1、GBP2阳性表达率均显著低于中、高分化患者(P<0.05);Ⅲ期CRC患者癌组织中GBP1、GBP2阳性表达率均显著低于Ⅰ~Ⅱ期患者(P<0.05);GBP1、GBP2阳性组CRC患者累积生存率均显著高于GBP1、GBP2阴性组(P<0.05);GBP1、GBP2是影响CRC患者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TNM分期是影响CR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GBP1、GBP2在CRC组织中表达水平较低,均与CRC患者预后相关,或可成为评估CRC患者预后的潜在指标。
    2024,14(5):595-601,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5.12
    摘要:
    目的 探讨派安普利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或局部晚期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纳入2021年10月—2022年8月本院收治的转移性/局部晚期鳞状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各62例。对照组接受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派安普利单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肺癌相关肿瘤标志物水平及生存期差异,并统计两组患者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中1例完全缓解(CR),32例部分缓解(PR),客观缓解率(ORR)率为53.22%;对照组23例PR,ORR率为37.10%,观察组患者1~2级反应性毛细血管增殖症发生率和甲状腺减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CD4+/CD8+)和血清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癌胚抗原(CE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改善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随访2年,未出现失访患者。观察组患者总生存期(OS)[(20.41±0.25)个月]和无进展生存期(PFS)[(18.84±0.46)个月]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 派安普利单抗联合化疗可延长转移性/局部晚期鳞状NSCLC患者的生存期,改善免疫功能,下调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
    2024,14(5):602-606,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5.13
    摘要:
    目的 探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卡培他滨与奥沙利铂(CapeOX方案)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疗效及对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2020年11月—2022年11月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晚期胃癌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CapeOX方案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毒副反应及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肿瘤标志物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4+、CD3+、CD4+/CD8+水平升高,CD8+水平降低,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A199、CEA、CA724水平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毒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CapeOX方案治疗晚期胃癌具有显著疗效,不仅可提高患者免疫功能,还能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且毒副反应无明显增加,值得临床推广。
    2024,14(5):607-613,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5.14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对比有无管饲营养支持治疗对食管癌同步放化疗患者营养状况、不良反应、费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湖南省肿瘤医院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62例食管癌同步放化疗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为管饲组和无管饲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同步放化疗期间的营养状况、费用及预后。结果 管饲组患者同步化疗次数和同步免疫治疗完成例数均显著高于无管饲组(P<0.05),其余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管饲组患者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评分≥3分、发生≥3级放射性食管炎及骨髓抑制、食管穿孔的例数均显著高于管饲组(P<0.05)。管饲组与无管饲组患者放化疗期间血红蛋白出现最低值的平均时间分别为第33.5天和第27.25天,血小板出现最低值的平均时间分别为第26.43天和第20.03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饲组患者放疗中断的平均时间显著短于无管饲组(P<0.05)。管饲组患者营养费用占比高于无管饲组,但抗菌药物、细胞因子费用占比均低于无管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管饲组与无管饲组中位PFS分别为37.08个月和18.35个月,中位OS分别为59.28个月和24.1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管饲营养治疗可改善食管癌同步放化疗患者营养状况,减少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放疗中断时间,延缓出现血红蛋白、血小板最低值的时间,患者同步放化疗完成率更高,预后更好,同时降低辅助治疗药物费用。
    药品安全数据研究
    2024,14(5):614-620,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5.15
    摘要:
    目的 基于FAERS数据库对恩扎卢胺、阿帕他胺和达罗他胺进行药品不良事件(ADE)信号挖掘,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提取FAERS数据库中三种药品自上市至2023年第1季度的报告数据,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比例报告比值(PRR)法对三种药品的ADE信号进行挖掘。结果 共得到恩扎卢胺相关ADE信号135个,涉及14个系统器官分类(SOC),其中说明书未收录的信号有98个;阿帕他胺相关ADE信号77个,涉及16个SOC,其中说明书未收录的信号有46个;达罗他胺相关ADE信号29个,涉及13个SOC,其中说明书未收录的信号有23个。比较不同药品的所有ADE信号,发现恩扎卢胺相关信号主要分布在各类神经系统疾病(头晕、味觉障碍、记忆受损、平衡障碍、失忆症、周围神经病等)、胃肠系统疾病(吞咽困难、便秘、腹部不适等)、各类肌肉骨骼及结缔组织疾病(背痛、肌无力、肌肉骨骼疼痛等),阿帕他胺相关信号主要分布在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皮疹、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红斑性皮疹、瘙痒性皮疹等),达罗他胺相关信号则主要分布在各类检查(血肌酐升高、肝酶升高等)、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肾功能损害等)。结论 本研究挖掘到的ADE信号验证了三种药品说明书中的安全性内容,药品说明书未收录的信号尚需进一步评估。不同药品的ADE有所差异,应结合患者病史及用药史进行选择。
    2024,14(5):621-626,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5.16
    摘要:
    目的 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挖掘并分析伊马替尼相关皮肤不良反应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MedDRA)查询系统器官分类(SOC)为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的首选语(PT),提取数据库中相关病例,数据去重后,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比例报告比值(PRR)法进行信号检测与分析。结果 提取到伊马替尼相关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的药物不良事件(ADE)报告2 797份,其中,女性患者较多(55.27%),年龄分布以45~64岁为主(24.60%),严重不良结局占28.20%。检出40个可疑ADE信号,其中信号强度较高的有坏死性脂膜炎(n=7, ROR=121.33, 95% CI: 49.47~297.60)、假卟啉症(n=21, ROR=31.21, 95% CI: 19.85~49.08)、皮肤脆弱(n=23, ROR=18.75, 95% CI: 12.28~28.64)、角化不全(n=11, ROR=22.70, 95% CI: 12.26~42.04)、皮肤色素减退(n=22, ROR=11.56, 95% CI: 7.54~17.72)等。此外,本研究还发现了20个说明书中未提及的ADE,包括皮肤脆弱、角化不全、坏疽性脓皮病、坏死性脂膜炎、棘皮症等。结论 伊马替尼与较多皮肤不良反应相关,对于说明书未提及的ADE,临床医生在使用时应警惕并及时识别,以保证患者安全用药。
    药学服务
    2024,14(5):627-634,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5.17
    摘要:
    目的 建立阿帕替尼药物利用评价标准,并分析其在临床合理用药评价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阿帕替尼药品说明书为基础,参照常见恶性肿瘤临床诊疗指南、相关专家共识,采用德尔菲法建立阿帕替尼利用评价标准。参照该评价标准,回顾性分析江苏省中医院202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使用过阿帕替尼的住院患者的用药情况。结果 共收集169例使用阿帕替尼的患者信息,纳入320份相应病例。完全符合评价标准的病例数有35例,不完全符合的有285例,不合格率为89.06%,其中常见的不合理指标为用法用量(78.44%)、适应证(63.31%)和用药监护(41.25%)。结论 建立的阿帕替尼药物利用评价标准全面覆盖临床合理用药评价指标,临床适用性强。参照建立的阿帕替尼评价标准,可发现本院药物使用不合理率较高,存在用法用量不正确、超适应证用药、未进行用药监护等问题。
    2024,14(5):635-640,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5.18
    摘要:
    目的 分析戈沙妥珠单抗全球专利情况,为国内关注戈沙妥珠单抗的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有价值的专利信息。方法 以HimmPat数据库全球专利数据为基础,从专利申请量、申请人、主要申请国、技术主题、原研企业布局及关键专利等维度,对戈沙妥珠单抗的专利布局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合并同族后共得到戈沙妥珠单抗全球专利102项,主要集中于原研企业Immunomedics,Inc.,其掌握了化合物、制备方法、治疗方法、联合用药领域的关键技术,并在全球进行了相应布局。随着药物的上市,更多用途类研究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在戈沙妥珠单抗研究领域提出更多的申请。结论 国内关注戈沙妥珠单抗的研究机构和药企可从药物治疗方法和联合用药,以及化合物制备方法、合成工艺,药物新用途等角度展开研究,一方面为仿制药做准备,另一方面形成具有核心价值的自主知识产权。
    2024,14(5):641-644,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5.19
    摘要:
    1例71岁胆囊癌女性患者接受3个周期替雷利珠单抗免疫治疗后,第12天出现胸闷、咳痰症状,活动后加重,活动后最低指血氧饱和度84%,肺部CT提示重症感染。临床药师通过参与糖皮质激素剂量方案的制订与调整,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药学服务。替雷利珠单抗致免疫性肺炎虽然常见,但较为严重,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监护患者电解质、血糖、血压、消化道出血等变化,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病例报道
    2024,14(5):645-648,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5.20
    摘要:
    目的 分析1例婴儿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病例,探讨贝林妥欧单抗治疗婴儿白血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婴儿B-ALL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并结合文献复习,监测贝林妥欧单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婴儿诱导化疗后微小残留病灶(MRD)阳性且不耐受强化疗,调整为贝林妥欧单抗联合低剂量化疗、去甲基化药物个体化治疗,MRD转阴且持续阴性,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贝林妥欧单抗联合低剂量化疗、去甲基化药物个体化治疗婴儿白血病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良好。
    2024,14(5):649-652,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5.21
    摘要:
    本文报道1例69岁肺腺癌男性患者使用纳武利尤单抗治疗18个周期后更换为卡瑞利珠单抗继续治疗3个周期,末次治疗1个月后患者面部、手背及双下肢出现白色斑块,诊断为白癜风。继续卡瑞利珠单抗免疫治疗,定期复查CT显示病情稳定,白癜风病变范围未见进一步扩大。该病例提示非黑色素肿瘤患者在接受PD-1/PD-L1抑制剂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白癜风。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优先出版日期:  2024-10-17 , DOI:
    摘要:
    目的:建立聚乙二醇化粒细胞刺激因子(PEGylated granulocyte 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合理评价体系,为评价PEG-rhG-CSF合理性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PEG-rhG-CSF说明书、相关指南等为依据,制定 PEG-rhG-CSF合理性评价细则,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评价指标权重,采用优劣解距离法对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1-6月使用PEG-rhG-CSF的患者进行合理性分析。结果:建立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在纳入的612份病例中,用药完全合理占28.76%,基本合理占55.23%,不合理占16.01%。结论:通过AHP-TOPSIS法合理性评价,发现某院PEG-rhG-CSF的应用基本合理,但在给药时机、给药适应症、给药剂量上仍存在较大的不合理性,需进一步改善。
    优先出版日期:  2024-10-17 , DOI:
    摘要:
    目的:探究卷柏总双黄酮(TBF)有效部位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TBF有效部位对DLBCL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TBF有效部位对DLBCL细胞凋亡及周期的影响;转录组学测序并富集差异基因初步探讨TBF有效部位抗DLBCL的作用机制;Western blot验证TBF有效部位影响的信号通路。结果:TBF有效部位对不同亚型的DLBCL细胞株增殖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且可诱导DLBCL细胞凋亡,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2期。对转录组测序的差异基因进行富集分析,TBF有效部位主要对细胞内PI3K-AKT信号通路产生影响,Western blot检测显示随着TBF有效部位浓度的增加,PI3K、AKT的表达量及p-PI3K、p-AKT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结论:TBF有效部位可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发挥抗DLBCL作用,为DLBCL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优先出版日期:  2024-10-17 , DOI:
    摘要:
    目的:探讨同时性多原发癌(MPC)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方法:以1例乳腺癌-直肠癌同时性MPC的病例报道为切入点,查阅文献,总结并分析其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结果:患者虽在诊治过程中直肠癌漏诊,并经历两次手术治疗,但乳腺癌术后予以他莫昔芬(TAM)辅助治疗,目前,肿瘤均未发生转移,患者病情稳定(SD)。结论:乳腺癌-直肠癌同时性MPC,乳腺癌行TAM的疗效显著,虽本例术后TAM后病情稳定无进展,但直肠癌的疗效待进一步阐明;另MPC的早诊早治至关重要,需通过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优先出版日期:  2024-10-17 , DOI:
    摘要:
    目的 通过观察1例卵巢癌患者接受贝伐珠单抗联合TC化疗方案致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征,探讨治疗方案和药学监护模式。方法 临床药师对1例卵巢癌患者使用贝伐珠单抗联合TC化疗方案致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资料进行病情分析,并查阅文献,优化治疗方案,协助医生共同对患者进行药学监护。结果 在临床药师的指导下,患者接受升血小板治疗后症状得到改善,血小板计数指标上升至正常水平。结论 临床药师在患者治疗期间为其提供专业药学监护,协助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有助于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促进合理用药。
    优先出版日期:  2024-07-19 , DOI:
    摘要:
    DNA损伤修复是指纠正DNA两条单链间错配的碱基、清除DNA链上受损的碱基、恢复DNA正常结构的过程。细胞内存在多种机制对不同类型的DNA损伤进行修复,其中同源重组修复过程涉及新生RNA的合成,因此真核细胞中广泛存在的RNA甲基化修饰也参与了这一过程的调控。在肿瘤发生过程中,普遍存在着RNA甲基化修饰的失调从而导致的DNA损伤的累积,进而引起恶性转化。另一方面,RNA甲基化修饰还通过调节放化疗后细胞DNA的损伤修复,使肿瘤细胞发生放化疗敏感性的改变,进而影响治疗效果。本文综述了目前已知的不同类型RNA甲基化修饰在DNA损伤修复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并进一步分析了RNA甲基化修饰介导的DNA损伤修复异常在肿瘤的临床诊断、预后判断和作为治疗靶点等方面应用前景。
    优先出版日期:  2024-07-19 , DOI:
    摘要:
    目的 基于多学科合作的全流程管理视角下,探讨肿瘤I期临床试验病房受试者管理模式并分析应用效果,为肿瘤I期临床试验受试者的规范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建立多学科合作的全流程管理模式,对接受抗肿瘤I期药物临床试验受试者提供从入院前至出院后的全程管理 结果 实行多学科合作的全流程管理后,受试者临床试验方案违背发生率从10.2%降低到2.3%,受试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从8.5%降低到1.2%,患者家属满意度得到提高 结论 实施多学科全流程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方案违背率、并提高肿瘤受试者满意度和随访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优先出版日期:  2024-07-19 , DOI:
    摘要:
    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技术驱动的T细胞疗法在肿瘤治疗中展示了巨大的创新潜力,尤其在血液肿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精准改造患者或供体细胞,使其能够特异性识别并清除肿瘤细胞,此策略已进入临床实践的新阶段。尽管如此,CAR-T细胞疗法在实体瘤治疗中的效果尚未达到预期,并且其潜在的不良反应仍引起广泛关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基于CAR技术改造的多种细胞类型,如NK细胞、巨噬细胞、NKT细胞及γδT细胞等,正在被纳入肿瘤治疗研究,拓展了治疗前景。本综述深入探讨了CAR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在细胞疗法中的应用,为抗肿瘤治疗提供潜在的新思路和可能性。
    优先出版日期:  2023-05-18 , DOI:
    摘要:
    随着治疗的进步,晚期乳腺癌患者生存时间得到了明显延长,但患者发生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概率也随之升高。尽管手术和放疗等局部治疗手段仍是脑转移治疗的主要手段,但是药物治疗脑转移已经成为近年来研究关注的重点。特别是抗HER2药物,如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已经在HER2阳性脑转移乳腺癌药物治疗中显示了较好疗效。此外,一些研究也显示作用于其他靶点的药物,如抗血管生成药物、PARP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对脑转移也有一定疗效。

    药学科普更多+

      期刊信息


      • 刊      物: 肿瘤药学
      • 主管单位: 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 湖南省肿瘤医院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 编辑出版: 《肿瘤药学》编辑部
      • 地      址
      • 联系电话: (0731)89762609
      • Email:  zgzlyx2011@163.com
      • CN:     43-1507/R
      • ISSN:  2095-1264
      • 邮发代号:  42-391
      • 创刊日期:  2011年
      • 刊期:  双月刊

      排行榜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我要投稿 杂志简介 杂志简介 二维码
      TOP
      ×
      《肿瘤药学》
      《肿瘤药学》编辑部打假维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