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31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肺瘤消积方联合吉非替尼治疗痰瘀互结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

      2024, 14(1):87-92.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1.14

      关键词:肺瘤消积方吉非替尼痰瘀互结非小细胞肺癌肿瘤标志物炎性因子
      摘要 (309)HTML (80)PDF 516.37 K (751)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肺瘤消积方联合吉非替尼治疗痰瘀互结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肿瘤标志物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痰瘀互结型晚期NSCLC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n=50)。对照组患者口服吉非替尼片,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肺瘤消积方,以21 d为1个治疗周期,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期。对比分析两组血清肿瘤标志物和炎性因子水平、生活质量评分、无进展生存期(PFS)、中医症状分级、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两组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白细胞介素-1(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PFS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医症状分级均显著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68.00%、84.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2.00%、62.00%)(P<0.05);治疗组皮肤反应、腹泻总发生率(22.00%、50.0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2.00%、74.00%)(P<0.05)。结论 肺瘤消积方联合吉非替尼治疗痰瘀互结型晚期NSCLC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CYFRA21-1、CA19-9、CEA、IL-1、IL-6、TNF-α水平,改善患者病情,且安全性较高。

    • 奥希替尼新辅助治疗ⅢA期EGFR突变肺腺癌后手术1例报道

      2024, 14(1):121-125.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1.20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新辅助治疗病例报告
      摘要 (171)HTML (287)PDF 2.47 M (750)收藏

      摘要: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已被批准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本文报道1例42岁ⅢA期EGFR突变NSCLC男性患者,使用奥希替尼治疗4.5个月后切除肿瘤,术后继续奥希替尼辅助治疗,复查未见复发或转移,提示奥希替尼作为可切除Ⅲ期NSCLC的新辅助治疗可能有效。

    • 抗体药物偶联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2024, 14(4):411-419.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4.05

      关键词:抗体药物偶联物非小细胞肺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2
      摘要 (114)HTML (15)PDF 715.79 K (775)收藏

      摘要:抗体药物偶联物(ADC)代表一种新兴抗肿瘤治疗策略,融合了单克隆抗体的高度特异性和高细胞毒性药物的杀伤力。相对于传统化疗药物,ADC不仅能够精准识别肿瘤靶点,还能够实现药物快速传递到肿瘤细胞内,在降低全身毒副作用的同时提供更高的治疗效力。ADC已经在多种肿瘤类型中展现了出色的治疗效果,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应用也备受关注,本文就ADC在NSCLC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和前景进行综述。

    • 派安普利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或局部晚期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

      2024, 14(5):595-601.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5.12

      关键词:鳞状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性局部晚期派安普利单抗化疗毒副反应
      摘要 (41)HTML (21)PDF 645.86 K (856)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派安普利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或局部晚期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纳入2021年10月—2022年8月本院收治的转移性/局部晚期鳞状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各62例。对照组接受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派安普利单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肺癌相关肿瘤标志物水平及生存期差异,并统计两组患者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中1例完全缓解(CR),32例部分缓解(PR),客观缓解率(ORR)率为53.22%;对照组23例PR,ORR率为37.10%,观察组患者1~2级反应性毛细血管增殖症发生率和甲状腺减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CD4+/CD8+)和血清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癌胚抗原(CE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改善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随访2年,未出现失访患者。观察组患者总生存期(OS)[(20.41±0.25)个月]和无进展生存期(PFS)[(18.84±0.46)个月]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 派安普利单抗联合化疗可延长转移性/局部晚期鳞状NSCLC患者的生存期,改善免疫功能,下调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

    • 抗肿瘤药物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预后分析★

      2024, 14(6):738-746.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4.06.13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预后模型5年生存期靶向药物化疗药物
      摘要 (30)HTML (13)PDF 1.45 M (137)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整合患者基本信息和临床数据,开发和验证一种预测模型,用于预测个体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5年生存率。方法 从山西省肿瘤医院收集313例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以7∶3的比例随机分配到训练队列和内部验证队列。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Cox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患者5年生存率的独立因素并创建预测模型。使用一致性指数(C-index)、校准曲线和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性能,并使用临床决策曲线(DCA)对预测模型临床获益程度进行模型效能评估。创建列线图以可视化患者的5年生存预测概率。结果 创建了一个较好的预后模型并绘制了模型可视化列线图。列线图由9个变量构建:年龄、吸烟史、N分期、骨转移、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绝对值、乳酸脱氢酶(LDH)、Ki67和一线治疗方案。根据训练队列的中位风险评分,将所有个体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高风险组在两个队列中总生存期(OS)均较差(P<0.05)。结论 建立了一个临床预测模型,用于预测晚期NSCLC患者的5年生存率。

    • 免疫靶向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最新研究进展

      2023, 13(1):11-16.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3.01.02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晚期一线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
      摘要 (783)HTML (982)PDF 454.89 K (325)收藏

      摘要:随着精准医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除了EGFR基因,非小细胞肺癌中ALK、BRAF、HER2、KRAS、MEK1、MET、NRAS、PIK3CA、RET、ROS1等多个基因突变的研究也逐渐取得更大突破。相比化疗时代,靶向和免疫治疗显著延长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使晚期转移性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延长至23~27个月,5年生存率达14.6%以上。2020年,非小细胞肺癌新药的进展和获批均呈现井喷状态,特别是靶向和免疫治疗领域产生了范式转变,每一项成功的数据都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希望。本文拟对2020年新上市和获批一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免疫靶向新药进行介绍和总结,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辅助化疗的预后因素分析

      2023, 13(1):99-105.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3.01.16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手术辅助化疗预后
      摘要 (631)HTML (146)PDF 1.23 M (266)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根治术后辅助化疗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201例接受肺癌根治术、病理确诊为NSCLC、接受术后辅助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手术及肿瘤相关信息、血液学指标、术后治疗相关信息等。主要研究指标为无病生存期,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201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38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TNM分期、CEA水平、手术与第1次化疗间隔时间、术后化疗周期数是影响NSCLC根治术后辅助化疗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TNM分期Ⅲ期是影响NSCLC根治术后辅助化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50天内开始化疗、化疗周期数>4是预后的保护因素。结论 年龄≥65岁、TNM分期较晚的NSCLC患者无病生存期可能更短,应提高随访频率。同时,在一般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建议术后50天内开始行4周期以上辅助化疗。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cfDNA浓度与化疗有效性及生存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2023, 13(2):214-219.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3.02.14

      关键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游离DNA化疗有效性预后
      摘要 (329)HTML (319)PDF 728.19 K (465)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血浆游离DNA(cfDNA)水平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有效性及生存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诊治的148例晚期NSCLC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化疗,根据临床化疗效果将其分为有效组(40例)和无效组(108例)。分析患者一般资料构成及其与化疗疗效的关系;比较不同疗效患者的血浆cfDNA水平;分析化疗前血浆cfDNA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血浆cfDNA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COX回归分析晚期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无吸烟史晚期NSCLC患者化疗效果高于有吸烟史晚期NSCLC患者(P<0.05)。化疗后,148例晚期NSCLC患者化疗有效率为27.03%(40/148)。化疗后,有效组患者血浆cfDNA水平明显低于化疗前及无效组患者(P<0.05);化疗前血浆cfDNA水平与晚期NSCLC患者吸烟史、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血浆cfDNA水平<0.23 ng·μL-1组患者化疗后24个月的生存率明显高于血浆cfDNA水平≥0.23 ng·μL-1组(P<0.05);血浆cfDNA水平是晚期NSCLC化疗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血浆cfDNA有望成为评估晚期NSCLC患者化疗疗效及预后的有效参考指标。

    • CD226、CD96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NK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2023, 13(2):220-226.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3.02.15

      关键词:CD226CD96TIGITCD155非小细胞肺癌自然杀伤细胞
      摘要 (394)HTML (137)PDF 1.84 M (438)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自然杀伤(NK)细胞中CD226、CD96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85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0例正常人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NK细胞中活化受体CD226、CD96和NK细胞抑制性受体TIGIT的表达,并分析CD226、CD96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Pearson分析CD226与CD96表达水平的关系;免疫组化法检测NSCL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D226和CD96的共同配体CD155的表达,并分析CD155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NSCLC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NK细胞中CD226、CD96、TIGIT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32±12.02)% vs. (84.23±4.01)%(P<0.05),(25.31±5.36)% vs. (34.26±10.23)%(P<0.05),(47.36±20.08)% vs. (52.31±18.36)%(P>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CD226+ NK细胞比例与CD96+ NK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 =0.486, P<0.05)。NSCLC高/中分化患者CD226+ NK细胞比例明显高于低分化患者(P<0.05)。无淋巴结转移患者CD96+ NK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NSCLC组织中CD155免疫组化染色总分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CD155的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NSCLC患者NK细胞中CD226、CD96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这可能对肿瘤免疫逃逸有一定影响;上调NK细胞中CD226和CD96的表达可能成为治疗CD155阳性NSCLC患者的潜在方法。

    • 奥希替尼一线治疗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

      2023, 13(3):305-312.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3.03.07

      关键词:奥希替尼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EGFR突变临床疗效
      摘要 (467)HTML (449)PDF 1.08 M (539)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奥希替尼一线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敏感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就诊的EGFR突变并接受奥希替尼一线治疗的NSCLC脑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治疗3个月后所有患者的颅内客观缓解率(iORR)、颅内疾病控制率(iDCR),比较不同临床特征患者iORR和iDCR的差异;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随访所有患者治疗后疾病进展和死亡情况,并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奥希替尼一线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82例NSCLC脑转移患者,接受奥希替尼一线治疗3个月后iORR为69.5%,iDCR为96.3%;不同年龄、性别、是否吸烟、PS评分、EGFR突变类型、脑转移部位、是否有其他部位转移、是否有中枢神经症状的NSCLC脑转移患者iORR和iD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0.0%;总生存率为73.2%,无进展生存率为78.0%;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FGR突变类型为L858R的NSCLC脑转移患者发生死亡的风险是19del突变患者的2.793倍(95% CI: 0.134~0.956, P=0.040),年龄>60岁的NSCLC脑转移患者发生死亡的风险是年龄≤60岁患者的4.385倍(95% CI: 1.267~15.175, P=0.020)。结论 奥希替尼一线治疗EGFR突变型NSCLC脑转移患者可获得良好的iORR和iDCR,且安全性较好。EGFR突变类型为L858R和年龄>60岁是NSCLC脑转移患者奥希替尼一线治疗的预后危险因素。

    上一页1234
    共4页31条记录 跳转到GO

我要投稿 杂志简介 杂志简介 二维码
TOP
×
《肿瘤药学》
《肿瘤药学》编辑部打假维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