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13(3):261-269.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3.03.01
摘要:肿瘤发生发展是复杂且多步骤的过程,是遗传和表观遗传异常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变异能引起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通路异常而导致肿瘤发生,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表观遗传改变可引起癌基因的扩增或肿瘤抑制基因的沉默,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常见的表观遗传修饰包括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包括组蛋白乙酰化和甲基化)、非编码RNA调控以及RNA的修饰。这些表观遗传变化不仅影响基因功能,还通过影响肿瘤微环境促使癌症特征的形成(包括持续增殖、抵抗治疗、血管生成、局部侵袭和远处转移)。本综述将重点阐述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在介导肿瘤抗凋亡机制中的作用,并将讨论靶向表观遗传因子的抗肿瘤药物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2023, 13(3):270-275.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3.03.02
摘要:随着纳米粒表征技术及纳米粒表面修饰功能化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目前已可在纳米粒表面进行肽特殊功能化处理,实现肽修饰纳米粒的多功能化用于肿瘤成像和治疗。本文拟对肽配体功能化的制备方法、肽功能化纳米粒的主要性能以及在肿瘤精准诊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2023, 13(3):276-281.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3.03.03
摘要:骨髓纤维化(MF)是一种主要以全血细胞减少和(或)增多并伴有髓外造血、脾脏肿大、全身症状等为表现,最终进展为急性白血病的骨髓增殖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Janus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JAK-STAT)通路在其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芦可替尼(ruxolitinib)作为首个获得批准上市的JAK抑制剂,可有效缓解全身症状并减少脾肿大,延缓病情进展,降低等位基因负荷,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率,但同时也会导致贫血、血小板减少、感染乃至继发恶性肿瘤等不良反应。本文主要介绍芦可替尼在骨髓纤维化治疗中导致的不良反应及其应对方法的研究进展。
梁宇,李鸿,朱帅,刘志中,叶明佶,曹健,谭周可,裴夏明,刘侃,杨伟锋,谢宇
2023, 13(3):282-289.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3.03.04
摘要:目的 探讨醋酸落叶松酯在体内外对膀胱癌的抗瘤作用。方法 采用CCK-8实验、平板克隆实验、Western blotting及流式细胞术检测醋酸落叶松酯对体外培养的膀胱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作用。将醋酸落叶松酯注入膀胱癌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中,观察其在体内对膀胱癌的作用。钙成像技术观察醋酸落叶松酯对钙离子通道的作用。结果 CCK-8实验、平板克隆实验证明,醋酸落叶松酯在体外能抑制膀胱癌T24和J82细胞的增殖,Western blotting实验及流式细胞术证明,醋酸落叶松酯可诱导T24和J82细胞体外凋亡。钙成像技术检测到醋酸落叶松酯对TRPC6的抑制作用。动物实验表明,醋酸落叶松酯在体内可抑制T24细胞增殖,从而抑制肿瘤生长。结论 醋酸落叶松酯可在体内外抑制膀胱癌T24和J82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2023, 13(3):290-296.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3.03.05
摘要:目的 探讨miR-186-5p对胃癌HGC-27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周期、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在胃癌HGC-27细胞中通过脂质体转染miR-186-5p模拟物(mimic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转染效果, MTT实验分析HGC-27细胞增殖水平,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变化和细胞凋亡情况,Transwell实验分析HGC-27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生物信息学、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以及Western blotting分析miR-186-5p和CXCL13的靶向关系,Western blotting分析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化情况。结果 体外转染miR-186-5p mimics可上调HGC-27细胞中miR-186-5p的表达。上调miR-186-5p表达能够抑制HGC-27细胞体外增殖、细胞周期进程、迁移和侵袭能力,并促进细胞凋亡。miR-186-5p可靶向抑制CXCL13的表达,上调miR-186-5p表达能够抑制β-catenin和c-Myc的表达。结论 miR-186-5p可靶向抑制CXCL13的表达,阻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并抑制胃癌HGC-27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迁移和侵袭,促进细胞凋亡。
2023, 13(3):297-304.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3.03.06
摘要:目的 探讨环状RNA circ_0000264在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qRT-PCR检测乳腺癌组织和细胞系中circ_0000264的表达;利用si-circ_0000264构建敲低circ_000026的细胞模型;分别采用CCK-8、BrdU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circ_0000264与miR-622的靶向调控关系。结果 circ_0000264在乳腺癌组织和细胞中均呈高表达(P<0.05)。与对照组相比,敲低circ_0000264可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P<0.05)。circ_0000264对miR-622具有吸附作用。下调miR-622可部分逆转敲低circ_0000264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抑制作用。结论 circ_0000264在乳腺癌进展过程中发挥促进作用;circ_0000264通过负向调控miR-622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吴红花,牛俐水,楚娴静,周琴,肖钢,刘致远,徐朝久,张静,周蓉蓉
2023, 13(3):305-312.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3.03.07
摘要:目的 探讨奥希替尼一线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敏感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就诊的EGFR突变并接受奥希替尼一线治疗的NSCLC脑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治疗3个月后所有患者的颅内客观缓解率(iORR)、颅内疾病控制率(iDCR),比较不同临床特征患者iORR和iDCR的差异;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随访所有患者治疗后疾病进展和死亡情况,并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奥希替尼一线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82例NSCLC脑转移患者,接受奥希替尼一线治疗3个月后iORR为69.5%,iDCR为96.3%;不同年龄、性别、是否吸烟、PS评分、EGFR突变类型、脑转移部位、是否有其他部位转移、是否有中枢神经症状的NSCLC脑转移患者iORR和iD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0.0%;总生存率为73.2%,无进展生存率为78.0%;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FGR突变类型为L858R的NSCLC脑转移患者发生死亡的风险是19del突变患者的2.793倍(95% CI: 0.134~0.956, P=0.040),年龄>60岁的NSCLC脑转移患者发生死亡的风险是年龄≤60岁患者的4.385倍(95% CI: 1.267~15.175, P=0.020)。结论 奥希替尼一线治疗EGFR突变型NSCLC脑转移患者可获得良好的iORR和iDCR,且安全性较好。EGFR突变类型为L858R和年龄>60岁是NSCLC脑转移患者奥希替尼一线治疗的预后危险因素。
2023, 13(3):313-318.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3.03.08
摘要:目的 了解安罗替尼(AL3818)的安全性,以便更好地应用该药,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收集安罗替尼在临床应用中的常见不良反应信息,结合现有的临床数据,对比安罗替尼与同类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类型及发生率的差别。结果 安罗替尼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食欲减退、乏力、蛋白尿、血尿、腹痛、呕吐、腹泻、高血压和手足综合征等,其中1级、2级不良反应78例(96.30%),3级不良反应3例(3.70%)。与同类抗肿瘤药物相比,安罗替尼的出血、高血压、蛋白尿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帕替尼和贝伐珠单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安罗替尼胶囊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安全性较高。
2023, 13(3):319-324.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3.03.09
摘要:目的 探讨DEPDC1基因在结直肠癌(CR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以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老年病科和病理科收集的60例CRC病理标本为CRC组(n=60),相应的癌旁组织为癌旁对照组(n=60),两组DEPDC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影响CRC患者预后的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预后采用Kaplan-Meier和Log-rank法分析。结果 CRC组DEPDC1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癌旁对照组(P<0.05)。CRC组DEPDC1高表达患者比例显著高于癌旁对照组(P<0.05)。CRC组织中DEPDC1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复发显著相关(P<0.05)。DEPDC1表达水平是影响CRC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和5年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0.05)。CRC组织中DEPDC1低表达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5年无瘤生存率均高于DEPDC1高表达患者(P<0.05)。结论 DEPDC1在CRC组织中高表达,与肿瘤复发有关,DEPDC1高表达的CRC患者预后较差。
2023, 13(3):325-331.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3.03.10
摘要:目的 探讨晚期十二指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化疗疗效获益情况、优选化疗方案,观察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本院2013年5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经病理明确为晚期十二指肠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采用RECIST 1.1实体瘤评价标准评价化疗疗效,统计不良反应,用Log-rank法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 54例晚期十二指肠癌患者中,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53例),发病部位多为降部(42例)。55.56%的患者CA19-9升高,CEA升高患者占40.74%。与对照组比较,十二指肠癌组患者凝血指标中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D-二聚体水平、血小板(PLT)计数显著升高,而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1例接受化疗患者与23例未化疗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分别为17.02个月和8.1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线化疗采用奥沙利铂联合方案组与吉西他滨联合方案组疗效相似,奥沙利铂联合方案组OS较长,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59个月vs. 14.96个月,P=0.39)。结论 晚期十二指肠癌患者化疗后生存时间明显优于未化疗患者,一线采用奥沙利铂联合方案或吉西他滨联合方案的疗效及生存时间相当,血液指标检测及病理活检对明确诊断及疗效分析具有指导意义,但仍需加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本次临床实践的个体化、探索性治疗经验值得借鉴。
2023, 13(3):332-337.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3.03.11
摘要:目的 研究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4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2年随访后的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n=34)和死亡组(n=11),所有患者均因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而采取二代TKI治疗。比较不同分期患者TKI的治疗效果[完全血液学反应(CHR)、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主要分子生物学反应(MMR)]及生存情况,分析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克隆演变的类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相关特征,将有差异的信息纳入COX回归分析模型,进行量化赋值,明确引起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慢性期患者CHR、CCyR、MMR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进展期患者(P<0.05),慢性期患者2年生存率(91.67%)明显高于进展期患者(57.14%)(P<0.05)。细胞遗传学检验显示,染色体克隆演变发生率为35.56%,染色体克隆演变类型主要以+8为主、-7/7q-次之,发生率分别占染色体克隆演变发生总数的20.00%和6.67%,均为单体克隆演变。死亡组年龄≥60岁、二代TKI治疗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处于进展期、乳酸脱氢酶(LDH)≥1 000 U·L-1、染色体克隆演变患者的比例均显著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二代TKI治疗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进展期、LDH≥1 000 U·L-1、染色体克隆演变是引起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二代TKI治疗后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使用二代TKI治疗时染色体克隆演变类型主要以+8为主,可能缩短患者生存期,年龄、二代TKI治疗时进展期、LDH水平等因素均可能影响患者的死亡率。
2023, 13(3):338-344.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3.03.12
摘要: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和p53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特征和化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158例NSCLC组织中VEGFR2和p53的表达情况。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临床分期、肿瘤标志物和近期疗效等临床资料,分析其与VEGFR2和p53的相关性。结果 VEGFR2和p53在NSCLC中的高表达率分别为38.6%、23.4%,两者在不同病理类型NSCLC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R2在Ⅱ-Ⅵ期患者中的高表达率显著高于Ⅰ期患者(P=0.007);p53在有淋巴结转移、Ⅱ-Ⅵ期患者中的高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及Ⅰ期患者(P=0.005, 0.002)。VEGFR2高表达患者中p53高表达率明显升高(P=0.000),表明VEGFR2与p53的表达显著相关。接受2周期化疗后,疗效评估为疾病进展的患者VEGFR2高表达率显著高于部分缓解的患者(P=0.040)。结论 VEGFR2和p53的高表达与NSCLC的恶性程及化疗敏感性有关,VEGFR2、p53联合检测可能有助于NSCLC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2023, 13(3):345-352.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3.03.13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常用的肺部肿瘤标志物CEA、CYFRA21-1及CA125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我院收治的82例首次接受纳武利尤单抗(3 mg·kg-1,每2周1次)免疫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记录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CEA、CYFRA21-1、CA125水平以及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差值。所有患者每3个月随访1次,主要生存评估指标为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结果 治疗前CEA<15.675 ng·mL-1或CYFRA21-1<10.810 ng·mL-1、治疗6周后CEA差值<2.485 ng·mL-1或CYFRA21-1差值<3.750 ng·mL-1与较长的PFS和OS显著相关(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ECOG评分0~2分的患者可获得较长的PFS;ECOG评分0~2分、CEA差值<2.485 ng·mL-1的患者可获得较长的OS。结论 治疗前CEA <15.675 ng·mL-1、CYFRA 21-1<10.810 ng·mL-1,治疗6周后CEA差值<2.485 ng·mL-1、CYFRA21-1差值<3.750 ng·mL-1可能是预测纳武利尤单抗治疗NSCLC患者预后的较为可靠的生物学指标。
2023, 13(3):353-360.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3.03.14
摘要:目的 亚洲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使用免疫调节药物致静脉血栓事件流行病学与欧美人群有着显著差异,是否需要及给予何种血栓预防方案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研究中国MM患者使用免疫调节药物致静脉血栓事件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制定血栓预防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接受免疫调节药物(沙利度胺或来那度胺)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人口学特征、基线实验室检查结果、合并用药和是否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并进行统计分析,评估VTE事件发生率并探讨VTE事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85例MM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5例患者出现VTE事件(发生率2.70%),包括肺栓塞1例和下肢静脉血栓4例。经Logistic回归分析基本人口学特征、基线实验室检查结果、合并用药等多项指标,未发现免疫调节药物致静脉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通过肿瘤患者VTE风险评估模型对患者进行血栓风险分层,136例高风险状态患者根据指南推荐应予以低分子肝素或华法林抗凝,实际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的患者分别为5例及10例,单独使用阿司匹林预防血栓的患者高达159例。出现VTE事件的5例患者均为VTE高风险状态,其中1例未予任何预防措施,其余4例皆使用阿司匹林单药预防,均未按指南推荐合理给予预防用药,提示MM患者普遍存在血栓预防措施不足。高风险状态患者按指南推荐预防用药的VTE发生率为0,仅予阿司匹林的发生率为3.4%,未予任何预防用药的发生率高达33.3%。结论 本研究验证了亚洲MM患者VTE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欧美国家,但VTE事件为免疫调节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可影响患者预后,仍应给予血栓预防以足够的重视。有必要积累更多数据来建立中国MM患者VTE事件风险评估模型,为制定针对中国患者的VTE预防指南提供参考。
2023, 13(3):361-368.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3.03.15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在恶性肿瘤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抗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110例恶性肿瘤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纳入干预组和对照组,临床药师参与干预组患者抗肿瘤方案的制定,监测药物治疗过程,对不合理的治疗及时干预,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及不良相互作用;对照组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回顾性调查收集相关资料。结果 排除混杂因素的干扰后,干预组患者抗肿瘤治疗后肾功能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且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亦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平均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临床使用不合理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用药合理性调查发现,未根据肾损害程度进行药物剂量调整是对照组存在的主要问题。结论 对于恶性肿瘤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科学合理地开展药学干预,可大大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合理性,给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2023, 13(3):369-373.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3.03.16
摘要:目的 观察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接受4周期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巩固化疗的经过,探讨在治疗儿童ALL中质子泵抑制剂(PPI)延迟HDMTX排泄的解决方案和药学监护。方法 通过监测MTX血药浓度指导亚叶酸钙解救,分析患儿使用泮托拉唑延迟HDMTX化疗排泄的情况。结果 本案例中,患儿第1周期未出现HDMTX延迟排泄,第2、3周期出现了明显的延迟排泄,并发生了相关不良反应事件(肝损害、黏膜炎)。第4周期采用西咪替丁替代泮托拉唑后未发生HDMTX延迟排泄。结论 PPIs可致HDMTX延迟排泄风险增加,H2受体拮抗剂(H2RA)在降低HDMTX延迟排泄风险方面可能优于PPIs。
刘丝雨,李淑敏,李东芳,王云启,陈凡,晏娟,郭敏,邓皓文,李阳,周艳华
2023, 13(3):374-380.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3.03.17
摘要: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应用持续质量改进(FOCUS-PDCA)模式对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率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9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100例患者设为研究组。研究组通过医护、院感、药学多学科诊疗团队(MDT)进行FOCUS-PDCA模式管理,包括制度改进、医护培训、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干预措施;对照组按原管理模式进行干预。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不同标本(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系统、伤口分泌物)阳性率、主要病原菌分离度等来评价两组疗效差异。结果 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呼吸道、消化道以及伤口分泌物标本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主要病原菌分离度比较中,研究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肺炎链球菌和白色假丝酵母菌的分离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应用FOCUS-PDCA模式可降低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的术后感染率,降低院感风险。
2023, 13(3):381-384.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3.03.18
摘要:目的 探究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WE)恶变的临床特征及治疗,以期为AWE恶变的诊治提供一定参考。方法 报道1例在我院诊治的AWE恶变为透明细胞癌的病例,并进行文献复习,总结关于该病的病因、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案。结论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的机制仍待进一步阐明,其主要病理类型为透明细胞癌和子宫内膜样癌,目前主要治疗方案仍是手术和辅助化疗,预后较差。
2023, 13(3):385-388.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3.03.19
摘要: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最常见的驱动因素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主要为19外显子缺失和第21外显子L858R突变,其他罕见基因突变发生率低,临床治疗方案尚未明确。本文报道1例携带EGFR基因H835L和L833V罕见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给予埃克替尼单药治疗3个月,疾病稳定(SD),再予以埃克替尼联合化疗后病灶缩小,并维持SD近5个月。
本日访问次数 您是第位访问者
肿瘤药学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