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13(1):1-10.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3.01.01
摘要: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妇科恶性肿瘤放化疗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可导致后续治疗延迟和剂量减少,并易引发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及严重感染,影响患者预后。重视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害,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和规范性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作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的长效制剂,可预防和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使用便捷。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本共识制定小组以循证证据为基础,评估其在妇科恶性肿瘤放化疗期间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明确预防与治疗的临床路径及给药方式,形成妇科恶性肿瘤放化疗期间应用PEG-rhG-CSF的中国专家共识。
2023, 13(1):11-16.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3.01.02
摘要:随着精准医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除了EGFR基因,非小细胞肺癌中ALK、BRAF、HER2、KRAS、MEK1、MET、NRAS、PIK3CA、RET、ROS1等多个基因突变的研究也逐渐取得更大突破。相比化疗时代,靶向和免疫治疗显著延长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使晚期转移性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延长至23~27个月,5年生存率达14.6%以上。2020年,非小细胞肺癌新药的进展和获批均呈现井喷状态,特别是靶向和免疫治疗领域产生了范式转变,每一项成功的数据都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希望。本文拟对2020年新上市和获批一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免疫靶向新药进行介绍和总结,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2023, 13(1):17-22.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3.01.03
摘要:目的 对中国阿片类药物的管控历程及发展现状作简要介绍,并提出完善建议,确保在严防滥用的前提下有效缓解癌痛。方法 检索与阿片类药物管控措施相关的研究,提取数据并整理分析。结果 目前中国生产及使用的麻醉药品有22种,精神类药品有34种,其中包括阿片类药物。中国阿片类药物的管控经历了初步建立管控措施(1949年—1979年)、颁布管控法规(1980年—2000年)、不断完善管控法规(2001年至今)三个阶段。中国的阿片类药物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农业农村部、公安部等多部门分散管制,且存在监管法规层次较低、信息网络未覆盖医疗机构、含麻醉药物成分的复方镇痛药品的监管未引起足够重视、公众不合理的认知等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阿片类药物的使用。结论 我国应尽快解决多头管理带来的问题,提高监管效率,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弥补监管漏洞,完善信息化建设,实现全程化实时监控,消除用药误区,合理有效控制癌痛,确保阿片类药物真正实现“管得住、用得上”。
2023, 13(1):23-28.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3.01.04
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自出现以来,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随着适用范围的扩大和使用时间的延长,其导致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也越来越突出。严重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可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临床工作中必须对这些不良反应予以重视。本文综合了不同的临床试验结果,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治疗晚期黑色素瘤中发生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进行了总结。
2023, 13(1):29-34.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3.01.05
摘要: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处于晚期。虽然经过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可以达到临床缓解,但大多数患者会在最初治疗后数年内复发,继而死亡。化疗耐药和免疫逃逸可能是导致卵巢癌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迫切需要新的治疗策略来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本文阐述了免疫治疗在铂耐药卵巢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2023, 13(1):35-42.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3.01.06
摘要:目的 探讨miR-197在人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表达及对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9年3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选择手术切除病灶的100例OSCC患者的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距离病灶边缘超过2.5 cm),qRT-PCR检测miR-197在OSCC组织及细胞系CAL27中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JAK2在OSCC组织及细胞系中的表达。构建沉默miR-197表达的病毒载体(miR-197-siRNA)及miR-197-siRNA阴性对照(miR-197-siRNA-NC),转染CAL27细胞,以未处理的CAL27细胞作为空白对照;倒置显微镜观察转染miRNA-197后的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EdU标记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分别检测miR-197对CAL27细胞凋亡率、DNA合成能力、侵袭能力的影响;荧光素酶实验基因报告分析miR-197与JAK2的作用关系,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中JAK2的表达。结果 qRT-PCR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miR-197在OS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升高,JAK2在OS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人正常口腔黏膜角化细胞株HOKs相比,miR-197在人OSCC细胞株CAL27中的表达明显上升,JAK2在CAL27中的表达明显下降(P<0.05);与miR-197-siRNA-NC组相比,miR-197-siRNA组贴壁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胞质空泡样,细胞堆积明显增多,染色质固缩,核膜破损严重,线粒体空泡。流式细胞术、EdU标记实验、平板集落克隆实验、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结果表明,与miR-197-siRNA-NC组相比,miR-197-siRNA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细胞内DNA合成明显受阻,细胞增殖和侵袭明显受到抑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素酶实验基因报告分析结果证明,miR-197与JAK2具有靶向调控关系;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与miR-197-siRNA-NC组相比,miR-197-siRNA组细胞中JAK2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 miR-197在OSCC中呈高表达,下调miR-197可抑制OSCC细胞增殖,这可能与JAK信号通路有关。
2023, 13(1):43-49.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3.01.07
摘要:目的 探讨纤连蛋白1(FN1)促进胃癌细胞耐药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胃癌细胞系MKN45、MKN45/DDP、MKN45/VCR进行pLV-FN1、pLV-NC、FN1 siRNA慢病毒和脂质体3000瞬时转染,将转染pLV-FN1的设为FN1过表达组(FN1),转染pLV-NC的为阴性对照组(Vector),转染FN1 siRNA慢病毒的为FN1敲低组(si-FN1),转染脂质体3000的为空白对照组(si-control)。分别采用qRT-PCR、MTT、克隆形成实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FN1 mRNA和蛋白的表达,MKN45/DDP细胞增殖、凋亡、集落形成情况及耐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FN1 mRNA和蛋白在MKN45和MKN45/VCR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MKN45/DDP细胞(P<0.05);FN1敲低组细胞增殖能力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01),FN1过表达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01);FN1敲低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01),FN1过表达组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FN1敲低组细胞集落形成能力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01),FN1过表达组细胞集落形成能力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01);FN1敲低组MRP-1、p-STAT3、STAT3、p-AKT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01)。结论 FN1的高表达可能参与胃癌化疗耐药的相关过程,下调FN1表达有助于恢复耐药胃癌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有望为改善胃癌化疗疗效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023, 13(1):50-55.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3.01.08
摘要:目的 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3-没食子酸酯(EGCG)通过ERK1/2通路对肝癌HepG2细胞凋亡、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肝癌HepG2细胞分为空白组、EGCG组、EGCG+ERK抑制剂组。收集细胞裂解液,CCK-8检测细胞增殖,相差显微镜和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RT-qPCR检测ERK mRNA水平,Western blotting分析ERK、磷酸化ERK、Bax和Bcl-2表达水平,并计算Bax/Bcl-2比值。结果 EGCG可以显著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P<0.01),并促进HepG2细胞的凋亡(P<0.01);加入ERK通路抑制剂可显著逆转EGCG对HepG2的作用。结论 EGCG可通过ERK1/2信号通路发挥对肝癌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
2023, 13(1):56-61.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3.01.09
摘要:目的 探讨芦荟大黄素(AE)对肝癌HepG2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法测定AE对HepG2细胞的IC50值,作为后续实验的药物浓度。将对数生长期HepG2细胞分为对照组、AE组、γ射线组及联合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培养液处理,AE组给予IC50浓度的AE处理,γ射线组给予8 Gy γ射线处理,联合组给予IC50浓度的AE联合8 Gy γ射线处理,每组细胞均培养48 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微核试验检测细胞DNA损伤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克隆形成实验观察AE对HepG2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p53及γ-H2AX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AE对HepG2细胞的IC50值为60 μmol·L-1,以此作为后续实验的药物浓度。与对照组比较,AE组、γ射线组及联合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微核率、凋亡率及p53、γ-H2AX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联合组升高趋势最为明显(P<0.05);与γ射线组比较,联合组D0、Dq及SF显著降低(P<0.05),SER为(1.81±0.24)。结论 AE和γ射线均对HepG2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并且AE对HepG2细胞具有放射增敏作用。
2023, 13(1):62-68.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3.01.10
摘要:目的 探讨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TIM-3)在人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胶质瘤细胞U251凋亡与侵袭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我院进行手术切除的30例胶质瘤患者术后的瘤组织和瘤旁正常组织,免疫组化检测胶质瘤组织中TIM-3的表达情况。将胶质瘤U251细胞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实验组:正常组细胞常规培养,不做任何处理;对照组和实验组细胞分别转染TIM-3-siRNA-NC和TIM-3-si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细胞中TIM-3 mRNA的表达,四甲基偶氮唑盐(MTT)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Transwell小室检测各组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 TIM-3的表达主要定位在胞质中。TIM-3在Ⅰ级和Ⅱ级胶质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8.37±4.68)%,在Ⅲ级和Ⅳ级胶质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7.94±6.41)%,与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12.34±4.92)%]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87, P<0.05)。与正常组细胞相比,实验组细胞中TIM-3的表达水平、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均明显下降,凋亡率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M-3在胶质瘤中呈高表达,沉默其表达能明显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并促进其凋亡。
2023, 13(1):69-76.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3.01.11
摘要:目的 旨在评价贝伐珠单抗在初治晚期卵巢癌患者中的应用模式、依从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22年1月在我院初次诊治并接受贝伐珠单抗治疗的组织学确诊为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和原发性腹膜腺癌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采用查阅病历和电话、门诊随访等方式收集随访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并评价贝伐珠单抗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77例患者,其中35例仅在新辅助化疗(NT)期间使用贝伐珠单抗,23例在新辅助化疗和一线化疗(NT+FL)期间均使用贝伐珠单抗,19例仅在一线化疗(FLA)期间使用贝伐珠单抗。在43例接受间歇性肿瘤细胞减灭术(IDS)的NT和NT+FL患者中,有38例(88.4%)实现了满意减瘤,24例(55.8%)在IDS后无残留病灶。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5个月(95% CI: 9.951~20.049),12个月的PFS率为61.7%。有7例(9.1%)患者因不良反应停用贝伐珠单抗。与贝伐珠单抗治疗相关的最常见不良反应是高血压。结论 在真实世界中,贝伐珠单抗在初治卵巢癌的治疗中有效且耐受性良好;在新辅助化疗中加入贝伐珠单抗是安全可行的,患者术前最后一次化疗采用含贝伐珠单抗方案未导致术中出血量增加;对于贝伐珠单抗的用药剂量、疗程、用药模式及相关不良反应,还需更多前瞻性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2023, 13(1):77-83.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3.01.12
摘要:目的 探讨哌柏西利联合内分泌药物治疗激素受体(H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中国晚期乳腺癌的不良反应及可能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乳腺肿瘤中心2016年1月至2020年9月接受哌柏西利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各类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分析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195例患者,中位年龄51岁(30~81岁),常见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89.7%)、中性粒细胞减少(87.7%)、贫血(59.0%)、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35.9%)和乏力(31.8%),常见的3/4级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51.8%)、白细胞减少(37.9%)、血小板减少(6.2%)、贫血(4.6%)、AST升高(2.6%);33例(16.9%)剂量下调患者中,有30例(90.9%)因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而减量;由于不良反应停药5例(2.6%),其中4例(2.1%)是由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60岁及以上患者中,起始服用125 mg与低于125 mg患者的剂量下调率有显著差异(P<0.001);未发现与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有关的危险因素;发生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中位PFS(10.0个月)明显长于未发生者(6.0个月)(P=0.029)。结论 哌柏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在中国乳腺癌患者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剂量下调的主要原因;临床实践中,≥60岁的患者可依据病情初始治疗即选择低剂量用药;未发现与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有关的危险因素,但发生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可能有更长的PFS获益,还需进一步行前瞻性临床研究探索分析。
2023, 13(1):84-88.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3.01.13
摘要:目的 观察针刺麻醉对老年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血清S100β、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90例行直肠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两组均采取全凭静脉麻醉,观察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开始予以针刺麻醉并持续至术毕。比较两组术中全身麻醉药物用量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统计两组术后7 d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并于手术前后行血清S100β、MMP-9、BDNF检测。结果 两组术中维库溴铵、丙泊酚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瑞芬太尼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3 d、7 d,观察组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内,观察组患者POCD发生率为11.1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血清S100β、MMP-9水平相比术前均明显上升(P<0.05),血清BDNF水平相比术前明显降低(P<0.05),但观察组上述指标的变化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麻醉能够改善老年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认知功能,降低POCD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S100β、MMP-9水平及升高血清BDNF水平有关。
2023, 13(1):89-93.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3.01.14
摘要:目的 分析非宫颈病变(癌)筛查人群中TruScreen(TS)人工智能筛查技术呈现异常结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在湘潭市中心医院体检中心接受体检的1 800例妇女为研究对象,分析TS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妇科检查、阴道微生态检查和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结果与TS阳性率之间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TS异常结果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 1 800例体检妇女(经阴道镜或活检检查为宫颈正常)中TS异常者180例,占总研究对象的10.0%。TS正常组和异常组妇女的年龄、妇科检查和阴道微生态检查异常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S检测结果与HPV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9)。正常宫颈、轻度、中/重度柱状上皮异位者的TS异常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TS异常率与宫颈柱状上皮异位严重程度的关联呈上升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宫颈正常者,宫颈柱状上皮异位者、宫颈肥大/纳氏囊肿/息肉者TS检查结果异常的风险增加(OR=4.52, P<0.001; OR=2.64, P<0.001);相对于正常阴道微生态,霉菌性与混合性阴道炎的TS检查结果为异常的风险增加(OR=3.25, P=0.019; OR=3.359, P=0.007)。结论 宫颈正常妇女中人工智能筛查技术检测异常率为10.0%,宫颈柱状上皮异位、肥大/纳囊/息肉、霉菌性和混合性阴道炎是TS异常的危险因素。如何降低TS异常的风险以及HPV感染对上皮细胞的损害程度,有待进一步研究。
2023, 13(1):94-98.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3.01.15
摘要:目的 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阳和汤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规律及处方配伍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搜集整理有关阳和汤及其加减方治疗恶性肿瘤的文献报道,将数据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分析处方中的用药频次、配伍药物功效类型、高频药物组合、主治病种、主治证型与病因病机等。结果 含阳和汤处方中使用频次前5位的药物分别是熟地黄、党参、黄芪、白术、肉桂;高频药物组合为熟地黄+黄芪、熟地黄+党参、熟地黄+黄芪+党参、熟地黄+白术+肉桂、熟地黄+党参+肉桂;常与补气药、补血药、活血化瘀药等药物联用;常用于治疗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等各类恶性肿瘤的骨转移;主要适应证型是阴寒邪毒凝聚筋骨型与血虚寒痰凝滞型,其次是痰瘀阻络型与气滞血瘀型;主要病因病机是毒、寒、血虚、气虚、阳虚等。结论 阳和汤治疗恶性肿瘤是以辨证论治为基础,以扶正为本,辅以活血化瘀、化痰软坚,体现了恶性肿瘤治疗中“病证结合”的原则。
2023, 13(1):99-105.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3.01.16
摘要: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根治术后辅助化疗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201例接受肺癌根治术、病理确诊为NSCLC、接受术后辅助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手术及肿瘤相关信息、血液学指标、术后治疗相关信息等。主要研究指标为无病生存期,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201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38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TNM分期、CEA水平、手术与第1次化疗间隔时间、术后化疗周期数是影响NSCLC根治术后辅助化疗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TNM分期Ⅲ期是影响NSCLC根治术后辅助化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50天内开始化疗、化疗周期数>4是预后的保护因素。结论 年龄≥65岁、TNM分期较晚的NSCLC患者无病生存期可能更短,应提高随访频率。同时,在一般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建议术后50天内开始行4周期以上辅助化疗。
2023, 13(1):106-110.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3.01.17
摘要:目的 观察自拟胃瘫方烫熨结合隔药脐灸法治疗胃部肿瘤术后胃肌轻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我院符合标准的102例胃部肿瘤术后胃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基础疗法,观察组增加胃瘫方烫熨结合隔药脐灸法方案干预。对比两组患者促胃液素水平、胃瘫主要症状指数量表得分及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 ①两组胃瘫患者治疗前的促胃液素水平及胃液引流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有改善(P<0.05),但观察组患者促胃液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胃液引流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前两组患者胃排空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胃排空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且观察组胃排空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胃管拔除时间与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③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自拟胃瘫方烫熨结合隔药脐灸法可改善胃部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胃瘫恢复效果,促进促胃液素分泌,提高临床疗效。
2023, 13(1):111-117.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3.01.18
摘要:目的 基于FAERS数据库研究阿来替尼的药物不良事件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提取FAERS数据库2017年第1季度至2020年第3季度共15个季度的阿来替尼不良反应报告数据,采用比值比法(ROR)和综合标准法(MHRA)进行数据挖掘,筛选有效信号并进行排序和系统归类。结果 获得以阿来替尼为首要怀疑药品的不良事件报告共5 908例,男女比例为0.62;平均年龄为59.64岁,中位年龄为62岁;报告者大部分为医生和患者,占83.63%;来自美国的报告占58.72%。挖掘后共得到阿来替尼的有效信号153个,报告数2 739个。其中药物不良反应(ADR)集中在各类检查、各种肌肉骨骼及结缔组织疾病、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以及肝胆系统疾病。报告数最多的ADR为死亡、疲乏、便秘、肌痛、皮疹。结论 阿来替尼不良反应信号涉及18个系统器官分类,尤其应注意对血管与淋巴管类疾病、各类神经系统疾病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
2023, 13(1):118-121.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3.01.19
摘要:目的 肾功能不全患者行腹膜透析可能影响各类药物的代谢动力学,本研究拟为长期腹膜透析合并乳腺癌患者多西他赛的使用提供药学指导和建议。方法 临床药师对1例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的乳腺癌患者使用多西他赛化疗期间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观察安全性并定期随访。结果 腹膜透析患者多西他赛的清除率并未受到影响,且腹膜透析不影响多西他赛的治疗,治疗4个周期并随访半年,患者未出现复发,化疗期间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高。结论 肾功能不全并非化疗的绝对禁忌,在充分评估患者的不良反应及耐受性后,行腹膜透析的乳腺癌患者可选择75 mg·m-2多西他赛化疗,化疗期间给药6 h后可常规进行腹膜透析。
2023, 13(1):122-126.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3.01.20
摘要:目的 探讨肺癌化疗患者心理弹性水平与癌因性疲乏程度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性分析。方法 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4月收治的167例肺癌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CD-RISC量表评价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PFS量表评价癌因性疲乏程度,并分析CD-RISC评分、PFS评分与患者临床资料的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其独立危险因素,Pearson法分析心理弹性水平与癌因性疲乏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年龄、居住地、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及付费方式为肺癌化疗患者心理弹性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居住地、婚姻状况、化疗次数为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乐观、坚韧、自强、生活满意度等心理弹性特点及CD-RISC总评分与PFS评分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557、-0.612、-0.548、-0.604、-0.587,P<0.05)。结论 肺癌化疗患者心理弹性水平与癌因性疲乏程度显著相关,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应关注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及癌因性疲乏,及时给予指导,以改善其不良心理状况,减轻癌因性疲乏程度,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2023, 13(1):127-132. DOI: 10.3969/j.issn.2095-1264.2023.01.21
摘要: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给肿瘤患者带来了比放疗、化疗更进一步的生存获益。然而,在免疫抑制剂增强细胞免疫抗肿瘤的同时,也有可能增强机体正常的免疫反应,导致机体免疫耐受紊乱,引起相应器官出现不适症状,称之为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其中,免疫相关性肺炎往往较难诊断,严重者可致命。肺孢子菌肺炎(PCP)作为一种机会性真菌感染性疾病,常发生于免疫力低下人群。鉴于ICIs对免疫功能的促进作用,目前的主要观点认为,肿瘤免疫治疗并不会增加肺孢子菌感染的机会。本文报道了两例免疫治疗期间发生肺孢子菌感染的病例,以期进一步加深人们对免疫相关性肺炎及PCP的认识。
本日访问次数 您是第位访问者
肿瘤药学 ® 2025 版权所有